忍者ブログ
拱手河山討你歡
[101]  [100]  [99]  [98]  [97]  [96]  [95]  [94]  [92]  [91]  [90
×

[PR]上記の広告は3ヶ月以上新規記事投稿のないブログに表示されています。新しい記事を書く事で広告が消えます。

二.战相关

只是资料整合,没有任何整理疏通,纯粹自用。
蓝字是俺自己不负责任的吐槽+分析,不接受批评不接受指正也不接受反对意见=-=

复习期间看这种东西就是娱乐了orz

拍手[0回]


战事起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可分为欧洲和亚洲两大主战场,另外交战双方还在太平洋、大西洋及北非、澳大利亚等进行了规模不等的战争。在欧洲,战争的原因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一战的结果造就纳粹主义在德国兴起,使德国成为了二战的主要策源地。在东亚,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使得日本走向了侵略扩张之路,以求扩大大和民族生存空间。


德国:第三帝国的迅速崛起

超重的赔款

德国是一个位于欧洲中部的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中期,普鲁士王国发起了统一德意志的战争,1871年,普鲁士统一了整个德意志,建立了德意志帝国。德意志帝国的工业化发展速度超过了同期的主要工业化国家,成为世界最主要的工业国之一。20世纪初期,德国对以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为主建立的世界秩序感到越来越不满,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殖民地。德国、奥匈、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组成了同盟国集团,而英国、法国、俄国、意大利则组成了协约国集团,加上俄国与奥匈在巴尔干的纷争、法国在普法战争后欲夺回阿尔萨斯-洛林、英德之间的海军竞赛等,导致了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在一战中,同盟国集团被协约国集团击败。1918年11月,战争结束后,德国皇帝威廉二世退位,1919年6月28日,德国签署《凡尔赛条约》,承认战败。1919年8月11日,国民议会在德国南部小城魏玛的德意志民族剧院通过了一部宪法,宣告一个新的共和国——魏玛共和国成立。由于法国曾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受到普鲁士的重创,因此一战结束后,法国希望能够对德国在经济上进行报复,并最终削弱这个强大的邻国。《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了13.5%的国土和12%的人口,德国被解除武装,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不准拥有空军,也要承担超高额的赔款。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战败,但元气并未受到过多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本土并未受到战火波及。《凡尔赛条约》一面倒地只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完全没有考虑战败国的利益,加上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凡尔赛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德国普通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骄傲的日耳曼民族为了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桎梏,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在德国你争我夺,显得尤为激烈,这为德国成为一次新的大战策源地创造了条件。

被法国的贪婪苛刻激化的民族情绪。之前看一篇文,说德国人不高兴,为什么,是因为日耳曼民族这么优秀,又聪明又不懒惰,凭什么就要被欺压。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了。


魏玛共和的无力
在经历了短暂的平稳期后,外不能除侮,内不能解患的魏玛共和国在192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遭到重创,当时马克兑美元从45马克兑一美元,大幅贬值到一兆马克兑一美元。这个脆弱的共和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问题及高额的赔款问题,濒临破产的边缘,法国、比利时还因德国来不及分期缴纳赔款而入侵德国著名的鲁尔工业区,加上在政治上极左派共产份子和极右派极端份子相继起来暴动,德国在经济、政治危机重重压迫之下只得向法国、比利时投降。新内阁总理斯特拉斯曼发行新马克,与旧马克比为十兆比一,以及美国提出的新赔款计划道威斯计划,法、比在1924年9月1日(与道威思计划实行的同一天)撤回占领军,德国经济才从剧烈波动安定下来,德国饱受侮辱而且人民的生活非常艰难。最后高额的赔款在经济大萧条的影响下(英、法、比、意无力再向美国清偿战争借款,因而使得他们也不愿再向德国索偿)无疾而终,使得德国消除了严重的赔款问题。同时也加深了美国的孤立。

美国的孤立,嗯,钱是会让你的朋友接近你的东西,但也同样会让他们远离你。

德意志尽管放弃王政,建立共和,但魏玛共和却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政治危机。国会由全比例代表制产生,小党林立,内阁离离合合,政府无法稳定,在后期,政府与国会的对峙日渐严重。总统以使用紧急命令以代替立法的次数愈来愈多。而人民在本质上对军人非常尊重。


其中,道威斯计划从1924至1929年期间实行
道威斯计划又称为道斯计划,在1923年由美国提出,用以舒缓德国因凡尔赛条约赔款而承受的巨大财政压力。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盟军要求德国按照条约赔偿66亿英镑,令德国经济严重衰退。1923年,由于德国未能及时赔偿,法国与比利时军队占领德国西部工业重镇、盛产煤及钢铁的鲁尔区。这不但令德国人民震怒,而且还增加其经济负担。


(鲁尔区富含重工业矿产,但是放弃占领却使得日后德国有能力发动二战)
为了解决困局和让德国继续赔偿,盟军赔款委员会任命美国管理与预算办公室主管查尔斯·盖茨·道斯主持计划,希望寻求让各方同意的方案。

道斯的委员会有十人,由比利时、法国、英国、意大利与美国分别派出两名代表。委员会负责寻求解决方案,协助德国在战后赔款,而赔款金额是大约二百亿纸马克 (Papiermark,因鲁尔事件大幅贬值的马克) 。道威斯计划重点如下:

盟军撤出鲁尔区;
德国在首年赔款十亿马克,然后在往后四年之内每年赔款二十五亿;
在盟军监察下,德国国家银行 (Reichsbank) 将会重组;
德国会得到主要来自美国的外国贷款;
赔款应该包括交通运输、关税与货物税等德国所得税款。
计划得到德国与盟军的同意在1924年9月生效。虽然德国经济复苏,由能够迅速赔款,但不久后又见困乏,难以长久维持赔偿。结果,美国在1929年改用杨格计划来帮助德国。



杨格计划是由美国提出的计划,借以协助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偿还赔款。1924年,美国推出杜威斯计划,但后来发现它不足让德国付出巨额欠款。

盟军赔款委员会成立了调查小组,商讨赔款问题。其后,委员会发表报告,惟遭到英国反对;该会在1929年8月31日议定好计划;并在1930年1月采用计划。

计划要求德国在五十八年半内,付清二百六十三亿五千万英镑。在获得盟国同意下,计划取代原本的杜威斯计划—它让德国知道确实的金额,并回乐意付清赔款。年期赔款为四亿七千三百万,分为两部分:三分之一是“无条件赔款”;其余是可延期赔款:可由交通税或财政预算中抽出款项。为了让赔款过程顺利,盟国成立了国际结算银行处理赔款。

但是,在计划实行之前,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造成大量问题:美资银行急需从欧洲取回现金,加上贸易衰退,造成不少阻力;经济衰退导致经济民族主义,阻碍贸易复苏;德国失业率持续高企,1931年时是33.7%,1932年则是40%。


有鉴于此,美国总统胡佛建议发出胡佛延期偿付权,在1931年7月前得到十五国支持。然而,这无助舒缓欧洲的经济衰退;其中,德国经济因银行危机而严重受创。最后,在1932年,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与德国参加洛桑会议。多国代表意外地达成特别的协定—他们深深明白,大萧条已令德国无法再继续付还赔款,所以他们同意:

不再迫德国马上赔款;
免除德国九成债项,并要她发债券—这如同不用她赔偿,因为赔款由原本的三百三十亿减至七亿一千四百万英镑。
代表也通过非正式协定:只要美国减免盟军所有战争债款,以上条款才会生效。胡佛表示,延期偿付权根本与债款无关;延期偿付权届期后,德国的仍要按杨格计划的规定赔款。但以上计划最后都全数失败:德国一直没有再继续赔偿,纳粹党上台以后,他们更不承认任何赔款。



大萧条相关

大萧条,是指1929年至1933年之间全球性的经济大衰退。

大萧条的影响比历史上任何一次经济衰退都要来得深远。这次经济萧条是以农产品价格下跌为起点:首先发生在木材的价格上(1928年),这主要是由于苏联的木材竞争的缘故;但更大的灾难是在1929年到来,加拿大小麦的过量生产,美国强迫压低所有农产品产地基本谷物的价格。不管是欧洲、美洲还是澳大利亚,农业衰退由于金融的大崩溃而进一步恶化,尤其在美国,一股投机热导致大量资金从欧洲抽回,随后在1929年10月发生了令人恐慌的华尔街股市暴跌。1931年法国银行家收回了给奥地利银行的贷款,但这并不足以偿还债务。这场灾难使中欧和东欧许多国家的制度破产了:它导致了德国银行家为了自保,而延期偿还外债,进而也危及到了在德国有很大投资的英国银行家。资本的短缺,在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中,都带来了出口和国内消费的锐减:没有市场必然使工厂关闭,货物越少,货物运输也就越少,这必然会危害船运业和造船业。在所有国家中,经济衰退的后果是大规模失业:美国1370万,德国560万,英国280万(1932年的最大数据)。大萧条对拉丁美洲也有重大影响,使得在一个几乎被欧美银行家和商人企业家完全支配的地区失去了外资和商品出口。


关于大萧条的成因一直众说纷纭。最早解释到这一点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他认为市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因而提出由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策略来刺激需求,从而带旺经济。这一点成为了五、六、七十年代时人们普遍的看法。

但也有一些人提出不同的观点。现任联邦储备局主席伯南克认为是因当时美国兴起了消费借贷所致。持续性的借款终使美国人个人债务日增,而所造成的消费热潮也就在大萧条时期结束。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佛利民则认为是当时美国政府在大萧条前对经济做了很多管制所致,尤其是对银行的管制,使银行无法对货币需求做出反应,在通货紧缩下导致大萧条。

大萧条的普遍影响导致了:

提高了政府对经济的政策参与性,即凯恩斯主义;
以关税的形式强化了经济的民族主义;
激起了作为共产主义替代物的浪漫-极权主义政治运动(如德国纳粹)。大萧条相对于其他单一原因来说是最能够解释为什么在1932年到1938年之间欧洲大陆和拉丁美洲各国政治逐渐右翼化。
独裁者的崛起(如希特勒、墨索里尼),间接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这里看到过一个文章,是说奸商和魔鬼的交易。希特勒和华尔街谈的一项协议为他的崛起提供了经济基础。

大萧条的部分经过

股票巿场的大崩溃导致了持续四年的大萧条,这次经济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其他工业国家。对千百万人而言,生活成为吃、穿、住的挣扎。各国为维护本国利益,加强了贸易保护的措施和手段,进一步加剧恶化世界经济形势,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个重要根源。

大萧条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大萧条期间约有200-400万中学生中途辍学;许多人忍受不了生理和心理的痛苦而自杀;社会治安日益恶化。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失业。在美国,失业人口总数达到了830万,在美国各城巿,排队领救济食品的穷人长达几个街区。英国则有500-700万人失业,不得不排著更长的队伍等侯在劳务交易巿场内。

经历了大萧条的人们在思想上发生了转变。工人从20年代的麻木状态中清醒过来,发动了富有战斗性的罢工。自由主义者被苏联的繁荣吸引,成了马克思主义者。而保守主义者由于惧怕布尔什维克主义,日益转向法西斯主义。


从这里可以看出,正是大萧条的发生,导致了思想上的两极分化。而这两极分化也是二战中最激烈的矛盾。


继续二.战

希特勒政权的崛起
前述事件让德国极端右翼势力的兴起提供了良机。由阿道夫·希特勒所领导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简称国社党,NSDAP)就是其中之一,他宣称德国的困境之根源来自于战后强加给德国的严厉条款、懦弱的魏玛共和国以及被指称握有国家经济命脉的犹太人。他的理论受到越来越多德国人的支持,到1933年时纳粹党已经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党一跃成为国会内第一大党。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年迈的总统兴登堡元帅正式任命希特勒为共和国总理。与此同时,希特勒政府通过行使宪法赋予总统在紧急情况下的特殊权力来执行公务,这些权力令希特勒可越过联邦议会进行实际独裁统治。此时,魏玛共和国走到了其政治生命的终点,取而代之的是德意志第三帝国。为了摆脱英法等国对德国的束缚,希特勒在上台之初就因扩军备战计划受到限制而于1933年10月宣布退出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又依据宪法继任了总统,成为了第三帝国唯一的真正拥有实权的领袖,在德语中称为“元首”。

小胡子还是很能干的,他的很多政策帮助当时的德国成功走出了低谷,并且重新振兴了德意志。

第三帝国的扩张
希特勒他上台后迅速重建了德国的秩序,让社会底层的劳动阶级也能享有过去所没有的福利,因而德国人对希特勒的支持率大幅提升。此时的德国内部已经政局稳定,纳粹党人稳固了自己的政权后,开始将重心放到外交方面,并采取了多个冒险的行动。

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德国军队将重整军备,并实行征兵制,从而突破了《凡尔赛条约》所规定的德国军队人数不得超过10万的最高限额(其实在希特勒上台时就已经将十万人的军队限额秘密扩展成30万人),把10万陆军迅速扩充至60万,但是这些行动仅仅遭到了英国和法国的正式抗议(当时希特勒宣称这只是寻求德国的正当自卫能力,使得当时各国的舆论都偏于同情德国,英法无法有大动作反对)。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借口法苏订立《互助协定》,违反国联规定,因而进兵莱茵河非武装地区(希特勒称其目的仅在求取自卫的平等权利),并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和《巴黎和约》。而根据《凡尔赛条约》,德国在莱茵河东岸50公里内不得设防(这使得德国西部门户洞开法国随时可长驱直入,为德国的致命伤)。但是这次行动就像上次一样,并没有遭到英法的阻止(法国虽然有一些人主张用军事行动来对付德国,但是又恐引发全面性战争,加上当时的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使得与意大利交恶的英国反对法国入侵德国),接着希特勒以法拒绝与其签订不侵犯公约等建议为由,在西线兴建坚强的防御工事,于是德国的国防置于磐石之安,成为希特勒发动二次大战的先决条件。

另外,希特勒在其政治主张中强烈反对共产主义,1933年2月,纳粹党通过制造国会纵火案嫁祸给德国共产党,并在德国境内取缔共产党。1936年11月25日,德国和日本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一年后,意大利加入该协定,该协定是在反对共产主义基础上企图建立一个政治军事同盟,有史学家分析,德国的矛头主要是指向共产主义的苏联,这是德意日轴心的初步形成。

又想起那个二战逸闻了orz 法西斯和共产主义,阿尔,这是你家弄出来(又是!)的大萧条造成的结果。无论哪个都不是你喜欢的,看,这就叫自食其果。
小胡子真的很厉害,其实。尤其是对比起当时的英法来说。但是到最后的时候他已经疯了。否则盟军真的不知道哪年才能胜利。


英法的绥靖政策
之后德国就开始进行实际的领土扩张活动,第一个目标便是同文同种的奥地利。1930年代中期,纳粹运动已经波及到了奥地利,在得到了盟友意大利保证不会介入后,德国就在1938年3月12日正式宣布兼并奥地利,当德军开进奥地利的时候,在“一个民族,一个帝国,一个元首”(Ein Volk, ein Reich, ein Fuhrer!)的口号下,奥地利人走上街头,疯狂地拥护“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帝国”军队的到来,奥地利终于成了第三帝国下辖的一个省。

在奥地利加入第三帝国后,希特勒的注意力转到捷克斯洛伐克。他提出的领土要求是捷克斯洛伐克境内与德国接壤日耳曼人占多数的苏台德地区(Sudetenland)必须并入德国。在繁琐的谈判后,英国首相张伯伦(Neville Chamberlain)与法国领导人达拉第(Edouard Daladier)对纳粹德国采取了纵容姑息的绥靖政策,通过牺牲小国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来保持自己的最大利益。在慕尼黑会议上英法放弃苏台德,而捷克代表甚至没有被邀请参加会议,只是在做出决定后他们才被告知。虽然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提出抗议,但在德国的武力胁迫与英法两国拒绝出兵干预的情况下只能最终妥协。慕尼黑会议也被史学家讥讽为“慕尼黑阴谋”。几个月后的1939年3月,希特勒又破坏了原先的承诺,占领了余下的捷克领土。3月14日,剩余的斯洛伐克部分领土宣布独立并获德国、英国与法国的承认,其他部分领土被并入匈牙利、波兰等国。

英法干的好事=_____,=
在这里看看德奥合并。



德奥合并(德语:Anschluss ,意指联合或政治联盟,也称为Anschluss Österreichs;同样指德奥合并) ,是1938年3月12日纳粹德国与奥地利合并,组成大德意志的事件。

德国与奥地利合并,是纳粹党领袖阿道夫·希特勒扩张德国版图的第一步。德奥合并发生在萨尔区回归德国之后。1935年1月13日,根据《凡尔赛条约》规定,该区在国际联盟控制十五年后举行公投,最后回归德国。德奥合并后,根据慕尼黑协定,德国夺得苏台德地区,并在1939年先后侵略余下的捷克斯洛伐克以及波兰。

事件发生前,德国先向奥地利施压,要求奥地利政府承认奥地利纳粹党的合法地位,甚至让该党参与奥国政府事务。1938年,奥地利首相库尔特·舒斯尼格为了保存奥地利的独立,宣布进行公投,来决定奥地利应否与德国合并。然后,德国政府向他施压,要他将权力交给奥国纳粹党。奥国纳粹党在3月11日以政变推翻了奥地利的共和政府。在德国国防军进驻奥地利时,不但没有遇到任何对抗,而且受到很多奥地利居民的欢迎。

其他国家对事件反应温和。一战协约国实行外交抗议,但没有采取实际行动阻止合并之事,纵使她们有责任维护凡尔赛条约,尤其是有关禁止德国与奥地利合并的条款。

奥地利在事件后失去独立国家之地位,直到1945年4月27日才再度恢复地位,并在后来获得二战盟国的承认。

奥地利与大德意志
神圣罗马帝国在1806年灭亡后,人们一直为建立一个统一德国之建议争论不休。在1866年前,一般认为德意志之统一,只能够由奥地利帝国主导,此称为大德意志。然而,奥地利在普奥战争失败,令俾斯麦建立了由普鲁士主宰的德意志帝国,并排除奥地利领土于新德国之外,亦即小德意志。1918年,奥匈帝国分裂,故此原属奥地利的德语地区就想和德国统一。不过,在巴黎和会上,英国和法国担心德国会迅速坐大,所以凡尔赛条约与圣日耳曼条约禁止德国与奥地利合并。

在1930年代初,支持德奥合并的呼声甚高,而奥国政府更在1931年提议与德国建立关税同盟。不过,希特勒与纳粹主义在德国崛起,令奥国政府热情减退。生于奥地利的希特勒,在初期领导纳粹党时就已经提出要建立一个统一所有日耳曼人的国家。他在1924年写作我的奋斗时,更声言他会尝试统一,甚至不惜使用武力。

1929年前,奥地利一直面对经济低迷、高失业率与工商不振,正如她的南北邻国。这就令初生的民主十分不稳定。在1920年代末期,基督教社会党在奥地利第一共和国政府主政。1933年,基于议会被解散,共和渐渐崩溃。经过1934年的奥地利内战后,共和国灭亡,被一个独裁法西斯政府取代。这个基督教社会党专政的政府和保安团 (Heimwehr) 统治国家,镇压其他政党、禁止言论自由。首相拥有大权,而基督教社会党则拥有很大的影响力,令政府具有宗教专政的特色,有别于德国的纳粹主义。

最初,总理恩格尔伯特·陶尔斐斯 (Engelbert Dollfuss) 及其继承人库尔特·许士尼格都向意大利求援。其实,奥地利法西斯主义与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比较相似,更甚于纳粹主义。墨索里尼基于国家安全,支持奥地利独立,防范德国扩张。但后来,由于他想借助德国的帮助去征服埃塞俄比亚,于是与希特勒结盟,孤立了奥地利。

1934年7月25日,被定为非法的奥地利纳粹党刺杀了陶尔斐斯,企图发动政变但失败。其后,很多奥国纳粹党人逃到德国,然后与仍在奥地利的同党策划恐怖袭击,针对奥国政府,造成超过八百人死亡。许士尼格跟随陶尔斐斯的政策,坚持镇压纳粹党。

之所以要放这个是因为他后面的注解部分很有意思。

注解
在1996年德语正字法生效前,Anschluss 在德语是写成 Anschluß ,请参看ß。
这次事件被大英百科全书及微软Encarta称为“吞并”,不少中文网页亦然。但在德语,Anschluss 按照字面应该被理解为“连接”、“合并”、“合一”或是“政治联盟”。德语中只有 Annektierung 直接表示“军事占领”。奥地利在1938年3月的事件,无论在德国、奥地利或其他西方国家,通常都被称为 Anschluss。
Anschluss 之性质,非常视乎奥地利如何看待她的历史及其对历史的责任。

吞并是单方面的,合并则是双方的。
贵族对于这段历史坚持以合并来称呼理解这点把我萌到了orz



随后经过一系列的措施,德国的经济和工业水平大幅提高,可以说是小胡子治好了路德的感冒。
——虽然紧跟着的就是把他送上战场。


开战的准备
德国本身就是一个工业化的强国,一战后,德国的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一个6600万人口的大国,失业人数竟然高达1000万,德国几乎有一半人在饥饿和贫困线上挣扎。纳粹党上台后,将犹太人的资本悉数收归国有,并加强和扩大了国家所有制度,德国的经济迅速恢复了活力,纳粹党还采取多种强而有力的措施促进德国经济的发展,1937年,德国的国民生产比1933年纳粹党上台时增长了102%,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失业率则降低到1.2%,远低于同时代的其他工业化国家。而且经过一系列扩张行动后,世界前十的经济强国捷克斯洛伐克受到德国的控制、富庶的中欧国家奥地利并入德国,使得德国的经济能力达到了空前强大的地步,1930年代末,德国的经济规模已远超英法,越升至欧洲第二,世界第三(当时第一和第二的分别是美国和苏联)。由于苏联的工业体系是封闭性质的粗放型经济,虽然数量上拥有一定优势,但德国的经济质量则远比苏联好,国民生活水平也远比苏联高,是当时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德国开始有步骤地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大力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火工业,政府把原料、劳动力、资金和设备等都优先供应与军事生产有关的部门,使德国在为打一场世界性战争提前做好了经济军事化的准备。总之,这时的德国,不但在军事上、而且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都已经做好了打一次世界性战争的准备了。

红字部分。
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究竟是怎样渐渐走向衰退的,这点俺回头一定要研究一下orz
难道说因为阿尔独立于是亚瑟一蹶不振失去了干劲么(喂
至于法叔被超过……嘛,不说也罢
路德真能干啊,有这么厉害的弟弟,普普你要欣慰啊(尤其是和亚瑟比起来


意大利:法西斯势力掌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的形势和德国一样严峻。中央政府无法控制地方,全国面临无政府状态,共产党人与社会党人控制着工会,很多人担心布尔什维克式的共产革命将席卷意大利。

在几个自由政府无法解决这些威胁后,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在1922年10月30日邀请右翼政客贝尼托·墨索里尼以及他所领导的国家法西斯党组成政府。法西斯党人上台后依然保留自己的非正规武装,用以打击无政府主义者、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者。在几年时间内,墨索里尼就巩固了自己的独裁地位,意大利也沦为一个警察国家。

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萧条严重冲击了意大利,墨索里尼断定殖民地扩张是减轻国内经济压力所必需的,进而走向了扩张的道路。1935年1月7日,墨索里尼与法国外长皮埃尔·赖伐尔(Pierre Laval)签署了意法条约。10月3日,意大利军团入侵独立的非洲王国阿比西尼亚(现在的埃塞俄比亚),在经过一场长达7个月的战役之后,阿比西尼亚被征服。1937年,意大利加入日本和德国签署的《反共产国际协定》,由此,德意日三国轴心初步形成。同年,意大利和德国一同支持西班牙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发动叛乱,西班牙内战爆发,1939年西班牙共和国政府被颠覆。在眼见德国把欧洲局势推向战争边缘的时候,墨索里尼趁火打劫,于1939年4月7日,占领阿尔巴尼亚。

在遭到国际联盟谴责侵略阿比西尼亚后,1937年意大利也退出了国际联盟。意大利与同样退出国联的纳粹德国在1939年5月缔结了《钢铁条约》,从而加强了罗马—柏林轴心。1940年9月27日,德国和意大利又接受了日本加入轴心国,签署《三国公约》,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正式形成。


意呆你竟然打过胜仗!(抽飞
不,应该说由此可见当时所谓国际联盟的性质。各个国家完全自私自保的态度导致这个联盟没有任何制约力,想退出就退出且不必接受制裁。从德国开始,意大利日本相继退出,虽然他们的行为受到谴责但是国际社会并没有对此作出任何反应,纵容了这种行为,这是导致二战规模扩大的一大原因。(瞎扯的


亚洲部分不想看……直接跳过……

战前的苏联
1917年,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Ленин)领导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циал-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ая Рабочая Партия(большевик),苏共的前身)赢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可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并不稳固,不久就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内战,英法等协约国也开始对苏俄进行大规模的武装干涉,但不久后,俄国境内的叛军和外国干涉军全面失败。虽如此,苏俄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对德战败),丧失了大量沙俄时代曾经占领的领土(有些是苏俄主动放弃,加起来超过50多万平方公里)。加上内战以及外国势力的干涉,苏维埃政权成立初期的苏联显得极度虚弱,而当时斯大林为了排除异己,整肃许多有才干的军事人才,是日后二次大战初期的大败的重要原因之一。1922年,苏联成立,英法美等西方国家依然对其采取敌对态度。1925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掌握了苏联最高领导权,并通过残酷镇压异己来巩固自己的权利。但同时苏联也逐渐成为世界主要的工业强国,1930年代末,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超过了德国而达到了欧洲第一,但苏联的人民生活水平则远不如西方国家。

当德国法西斯政权崛起之时,英法美等西方国家就一直采取绥靖政策欧战战云密布时候,和英法等国家推行绥靖政策当时德国与波兰英国法国对立之际,苏联在国际上成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德国为避免两线作战,所以必须寻求与苏联同盟,而英法也为了在东西两线同时夹击德国而拉苏联为己助。1939年4月间英法都特别派使节前往俄国与苏联磋商签订军事同盟的各项事宜,不过德俄边界不相连,假设战争一旦爆发,俄国必须经过邻近各国的领土始能与德国交战,因此必须先解决邻近各国同意俄军借路经过的问题,但是当时邻接俄国的国家,害怕共产的心理远胜过纳粹主义,因此东欧各国包括波兰在内都不愿借路给俄国,致使英法与俄结盟的谈判拖延不决;反观德俄的秘密谈判却颇为顺利,这时的德国和苏联,欧洲这两个被认为是最强大的专制国家,虽然曾经是思想上的敌人,却抛弃了西方国家认为是无法逾越的意识形态的鸿沟,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该条约中包括了《秘密附属议定书》(书中规定德俄瓜分范围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及波兰东部为苏俄势力范围,波兰西部及立陶宛为德国势力范围,至于苏联希望兼并的比萨拉比亚,德国对其将来的命运声明并无兴趣〖苏联一直否认该协定书的存在〗)。互不侵犯条约中则规定两国政府保证不互相攻击,亦不支持第三者攻击缔约国的另一方,共同利益的一切问题彼此都应随时咨商。这时,德国已有能力发动二战了。

在东北亚,沙俄曾和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为争夺两国在东北的权益而发生了日俄战争,俄国战败,丧失了在东北的部分权益,割让南库页岛,失去了苦心经营很久的手中唯一的太平洋不冻港——旅顺港。苏维埃政权成立之初,苏俄在远东的势力收缩,成立远东共和国,日本参与了对新生政权的武装干涉,并占领苏俄远东地区大片领土,但不久即被红军驱逐出境。自此,苏联和日本关系持续紧张。在和中国关系方面,列宁认为沙俄占领的中国领土应当归还中国,并许诺放弃沙俄夺取的一切中国领土和中国租界。但斯大林掌权后,苏联收回了这个承诺。1921年和1924年,唐努乌梁海和外蒙古脱离中国,苏联逐渐实际控制了这两个地区。1929年,中苏之间发生了中东路事件,导致中苏关系恶化。1931年,日军入侵中国东北,苏联保持中立。1937年中日之间正式开战后,中国请求国际援助,苏联认为其远东边境受到日本威胁,《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之后苏联开始援助中国,并派遣航空兵参与中国对日作战。1938年和1939年,苏联和日本之间由于日本控制的满洲国边境问题在中苏边境的张鼓峰及满洲国和外蒙古边境的诺门坎地区爆发小规模战役,苏军全歼进犯日军。为了避免两面作战,1941年,苏联在苏德关系非常紧张的时候和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19]该条约除了规定互不侵犯外,还互相承认了对方在外蒙古和满洲的现实利益,苏联中止了大部分对华的援助。

一点点露中,虽然我觉得露独露的内容更多orz


英法绥靖政策的失败
英国和法国当局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安抚疯狂的德国,对德国一系列的侵略扩张行为采取了对德国怀柔的绥靖政策。德国屡屡突破《凡尔赛条约》的限制,英法都未采取任何有力措施加以惩罚。德军进入莱茵河非军事区,吞并奥地利,一步步的紧逼,英法没有采取任何阻止的行为,西班牙内战时的英法则严守中立政策,在意大利和德国支持的叛军和苏联支持的政府军之间采取骑墙的态度。到了德国要吞并苏台德区的时候,英法则发展到了绥靖政策的最高潮——慕尼黑会议,在捷方未与会的情况下,强行将捷克的领土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如此明目张胆的姑息被史学家讥讽为“慕尼黑阴谋”(英国当时的首相张伯伦表示,希特勒曾经公开讲:‘只要苏德台区的问题一解决,德国即不再有领土要求’英国信以为真,所以才连络法国,压迫捷克将苏德台区让给德国)。英法这种牺牲他国利益而求得苟安的绥靖政策刺激了希特勒的胃口,德国不久就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此举曾引起英、法、美、俄的抗议,德国政府以那些抗议:“缺乏政治、法律与道德的一切基础”为由拒绝回答。在伴以讹诈、恫吓等手段相继在欧洲获得了巨大利益后,德国开始入侵波兰,挑起了世界大战,从而宣告了英法绥靖政策的失败。

二战打响之后,内维尔·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在英国走到了尽头,1939年9月3日,英国内阁进行了改组,有一个已下野的议员在家中砌花园的矮墙时,突然被请出来担任海军大臣,此人就是一直主张以强硬态度对待法西斯主义的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940年,当纳粹德国占领了波兰、丹麦和挪威,法国岌岌可危,直扑英吉利海峡的时候,首相张伯伦因绥靖政策彻底失败而引咎辞职。1940年5月10日,时年65岁的温斯顿·丘吉尔被英王任命为英国的战时首相。

红字部分:
是上司!都是上司傻的错!
张伯伦无疑是英国近代历史上一个污点,甚至称之为历史罪人都不为过。而正是他的失败凸显了丘吉尔的成功。



美国立场的改变
美国,一个高枕无忧的国家,经过约半个世纪的经营后,在二十世纪初,美国已经超越世界上所有其他老牌的工业国家,悄然成为当时世界第一的工业国。但好景不长,过度的经济扩张让美国的经济大厦酝酿着巨大的危机,1929年10月24日,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席卷了整个华尔街,一场始料未及的经济大萧条席卷了整个世界,美国作为大萧条的发源地,当然成了大萧条的重灾区。这场经济危机的杀伤力巨大,1932年,美国的工业生产较1929年萎缩了三分之一,失业率达到了骇人的地步,整个社会弥漫着悲观的情绪,许多人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1932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他面对严峻的局面,主张对国内的极端纳粹主义与共产主义势力进行镇压,实行美国资产阶级对国家的完全控制,这些政策当时被称为罗斯福新政,在这一段时间,美国的民主状况不如以前,但此政策实行一段时间后,美国经济终于慢慢恢复了元气。可是这场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导致了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德国纳粹主义的兴起和英国、法国等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衰败,最终使得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分别成为欧洲和远东的主要战争策源地。俄罗斯、日本、德国也建立了“异于”资本主义的极端主义政权,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领袖——希特勒通由民选上台,极端左翼左派势力在全球资本主义泛滥。日本提出所谓的“共荣”即大东亚共荣圈,苏联则实行了共产主义,这些极端主义势力的抬头,被部分人认为是“解决资本主义制度问题”。

大萧条导致了世界范围内有爆发大规模战争的紧张局面,面对密布的战争阴云,孤立主义和中立主义思想却弥漫着整个美国上空,美国人普遍对他国的战争不感兴趣。所以罗斯福只能向盟军提供物资援助,但常常遭到严格执行中立政策的国会的阻挠。直到1941年3月,美国国会才在西欧战事吃紧,全世界都有陷入战火危险的时候通过《租借法案》,这个法案授权总统向他认为防务至关重要的国家提供军火和战争物资,至此,美国已由中立国成为事实上的同盟国阵营。同年8月,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军舰上举行会谈,并签署旨在摧毁纳粹政权的《大西洋宪章》。珍珠港事变以后,美国正式参战。


阿尔你给世界惹了多少次乱子了,自己数数= =+


后续影响

二战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争所带来的血腥杀戮,所造成的巨大破坏,长久的反映在战后人类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战争的结果使得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个极权国家轴心国被打倒,“解放全人类”与大东亚共荣圈梦想破灭;两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被严重削弱;美国等“中立国”,一直没有什么大的损失,瑞士也因为在二战中永久中立国的角色而使世界的金融、银行大国,以及欧洲人纷纷将钱存于瑞士。美国继续保持了19世纪末以来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只死亡了30万军人,令只有苏联成为唯一可以在军事上抗衡美国的国家,战前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以美苏为中心的雅尔塔体系所取代;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通过苏共中央的指示,在二战中在各国积极发展兵力,使用军事手段达到政变目的,在中国共产党的军队也从二战前的5万人发展到了100万人,中国等一批欧亚国家相继建立了效法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范围由一个国家扩展为一个阵营,世界政治局势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冷战由此揭开序幕。印度等许多亚非殖民地利用其宗主国在大战中被削弱或战败的机会实现了独立,西方建立起来的殖民体系开始迅速瓦解。半殖民地的中国则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成为现今中国崛起的开端。

战后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很大程度上是战争结果所带来的。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联邦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和法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扶持下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空前发展的情况下,进入了高速发展和空前繁荣的“黄金时期”。日本、联邦德国迅速崛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强国,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在军事领域,战争发展了现代军事技术,并产生了大规模使用装甲部队进行作战的主要方式,同时,战略轰炸也成为一种直接影响战争结局的重要军事手段,战争后期,核武器第一次投入战争并体现了其巨大的杀伤力。二战的结果充分证明,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战争的胜负与交战双方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工业技术水平,人员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此外纳粹德国在二战也对近代军事武器的发展和演变推起了重大作用,雷达,喷气式战斗机,火箭及导弹,电子计算机,突击步枪,航空母舰,核武器等高科技武器都在战争中投入使用并发挥了重大作用。而这些军事领域的突破又直接催生了战后人类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由于苏美战后对各自“阵营”的划分,以及签署的接管协定,直接促成了德国与朝鲜的国家分裂,德国的分裂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的社会主义阵营大崩溃后才结束,西德与东德才得以统一,而朝鲜半岛现在还处于分裂状态。德国与日本由于在二战中是战败国,所以在后来的50年中,国际地位低下,德日还签署了不得拥有核武器的协定。日本的战败以及之后美国对其的占领导致了日本的现代化,而这可以说是二战最大的影响。日本现在拥有一个十分类似西方民主的政治体制,并且开始非常倚赖美国,无论是政治上、军事上还是经济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总共导致了全球约5千万人的死亡。在这场血腥的战争中,无辜平民的伤亡是极其惨重的,其中包括了纳粹德国针对犹太人和其他东欧人种的大屠杀、日本对无数中国(如南京大屠杀、浙江大扫荡等等)与朝鲜平民的屠杀,以及战争末期美军对德国、日本的大轰炸造成大量平民死亡等。这场战争也是首次平民死亡人数大大超过作战人员死亡人数的现代战争。

也正是由于这次世界大战的惨烈,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同盟国在1945年10月24日发起成立了联合国,中、美、英、苏、法5个主要的战胜国则成为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冷战组的结成。
笨蛋反而成了人生的赢家。
快感谢亚瑟选择到那么远的地方生你让你出生(误很大
不,我果然还是很想让阿尔去死= =+



其他就是正式的战争进度了。
资料来源全部是wiki

本来考据的目的是了解军曹在二战前的状况,为准备写的独普文作准备。
结果一边考据一边忍不住想爬墙orz
甚至还想写小胡子和军曹orz 独奥也很萌TAT
对于重感冒的军曹来说,小胡子简直就是特效药啊!
抱头蹲
一边考据一边又看到了独立战争,默默泪目了。
PR
評論投稿
姓名/暱稱
標題
文字色
郵箱地址
URL
評論内容
密碼(編輯評論用)   Vodafone絵文字 i-mode絵文字 Ezweb絵文字
該日誌的引用
この記事にトラックバックする:
プロフィール
HN:
性別:
女性
趣味:
ACG、声オタク、同人创作
自己紹介:


随机在文艺和工口间切换的少女心变态
性格内向博里蹲


【莲】,そらる
APH,全职
其他杂食。
カウンター
忍者ブログ [PR]